当地时间6月27日晚间,以色列北部大范围拉响防空警报。以军称,该国北部地区先后遭到大约35枚来自黎巴嫩境内的火箭弹的袭击。以军防空系统拦截了其中大部分火箭弹。以军称,袭击没有造成当地人员伤亡。
▲6月27日,以色列防空系统拦截从黎巴嫩南部发射的火箭弹。图据视觉中国
但有报道称,袭击导致以北部两处地区发生大火。另据以军发布的通告,当天早些时候,在黎巴嫩南部的阿特提里地区,以军战机通过空袭打死了2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,并空袭了另一处地区的黎真主党军事设施。
“以色列北部靠近边境的村庄像是鬼城,到处都是被炸毁的房屋和大火烧过的树林。黎巴嫩南部也被以色列炸成一片废墟,数万人流离失所”。这是媒体记录下的黎以边境的画面。
据央视新闻28日报道,以防长称可将黎巴嫩打回石器时代联合国官员:这将是所有战争导火索中的导火索美国政府官员透露,美方正在向以色列和黎巴嫩附近派遣军事力量,其中包括能够执行美国公民撤离任务的部队。同时多国呼吁本国公民尽快离开黎巴嫩。
以防长:可将黎巴嫩“打回石器时代”
联合国官员警告:可能是世界末日
自从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就持续不断,今年6月双方紧张局势骤然升级。据统计真主党本月发射的导弹数量(约900枚)创下纪录,真主党领袖哈桑·纳斯鲁拉表示,准备好“不受任何规则限制”与以色列交战,以色列北方军区指挥部也批准了针对黎巴嫩的作战方案。
当地时间26日,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在美国访问时称,以色列有能力将黎巴嫩“打回石器时代”,但目前仍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。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员警告称,这样的冲突“可能会带来世界末日”。
▲6月26日,以色列空袭造成黎巴嫩宾特朱拜勒房屋损毁严重。图据视觉中国
加兰特称,访美期间同美方讨论了以方提议的加沙战后和平方案,这一方案将巴勒斯坦当地的治理机构纳入战后加沙的治理框架,还包括“美国和其他中东地区伙伴”。加兰特承认,要在加沙实现和平治理“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”。
26日,美国防长奥斯汀同加兰特讨论了武器和战备等问题。加兰特表示:“以色列有能力让黎巴嫩回到石器时代,但我们不想这样做。我们不想发生战争,但我们正在为各种情况做准备。”奥斯汀则劝说以方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,因为与真主党再次开战可能“给中东地区带来可怕的后果”。
一位美国官员表示,美国正在与黎以各方进行“相当深入的对话”,相信没有任何一方希望“大幅升级局势”。虽然拜登政府坚持不与真主党直接打交道,但美国特使阿莫斯·霍克斯坦本月18日在贝鲁特会见了黎巴嫩议会议长贝里。与此同时,法国也派出高级官员分别前往耶路撒冷和贝鲁特,劝说双方缓和紧张局势。
▲6月16日,以色列基利亚特什姆纳一处房屋被真主党火箭弹击中。图据视觉中国
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员马丁·格里菲思26日在日内瓦表示,黎巴嫩是“所有战争导火索中的导火索”。他警告称:“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会超出计划范围,这可能是世界末日。一场涉及黎巴嫩的战争将使得叙利亚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卷入其中,这非常令人担忧。”
如开战以色列每天或承受超3千枚火箭弹
以经济学家估计GDP将负增长
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、前美国国务院阿以谈判代表亚伦·戴维·米勒表示,中东可能陷入“一场大规模的地区战争、油价上涨和金融市场暴跌,没人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”。
上一次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爆发战争是在2006年,当时不仅双方有数千平民和士兵伤亡,还因黎巴嫩炼油厂被以色列炸毁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。
▲2006年黎以冲突中的以军坦克图据视觉中国
当年8月14日,在双方共同接受的前提下,联合国提出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。此后联合国方面要求黎以边境30公里的范围内作为缓冲区,由黎巴嫩政府军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共同巡逻。
在双方上一次冲突后,真主党经过18年积累,目前大约有10万名武装士兵和15万枚各式导弹和火箭弹,其中一半以上具备远程攻击以内陆大城市的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真主党掌握的无人机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强于哈马斯,本月真主党无人机突破以色列防空系统,清晰地拍下其防空系统和导弹阵地等关键军事目标。
有分析认为,如果双方开战,以色列的“铁穹”“大卫投石索”“箭式导弹”等防空系统恐怕无力抵御真主党全方位的火力攻击。据估算,如果叙利亚、伊拉克、也门等国的民兵组织加入真主党的作战力量,那么以色列每天可能承受超过3000枚火箭弹的攻击,这样的烈度可以持续数周以上。发电站、海上钻井平台、军事基地、机场等目标将被重点攻击,成千上万以色列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势必受到极大干扰。
从经济层面来看,以色列连续进行两场战争的压力也非常大。以色列财政部首席经济学家约尔·纳维估计,考虑到后备军人招募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,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活动的中断,以色列GDP增长率将从目前的1.9%降至-1.5%,这可能会导致该国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。
红星新闻记者郑直综合央视新闻(记者高士佳)、新华社(记者谢昊)
编辑张寻责编魏孔明